壹、歷史發展
古建彩畫是中國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特有的建筑裝飾藝術,它具有保護建筑木構件的作用。古建彩畫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經過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有在木結構建筑上施紅色涂料的記載;秦漢時期在宮殿的柱子上涂丹色,在斗拱、梁架、天花等處施以彩繪,其裝飾圖案多用龍、云紋,并且逐漸采用了錦紋;南北朝時期,由于受佛教藝術的影響,又產生了新的建筑裝飾圖案;宋代彩畫多用疊暈畫法,使顏色由淺到深或由深到淺,變化柔和沒有生硬感,表現出淡雅的風格。
故宮藻井
據專家考證,認為清代的官式彩畫是按照當時的等級制度組織工匠制作的一種定型彩畫,它的服務對象是皇家御用建筑、王公大臣府第、衙門等。地方彩畫是民間工匠在不違背當時等級制度的前提下施繪于地方衙署、廟宇和居民建筑上的一類活潑、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畫。官式彩畫非常豐富,從紋飾的主體框架構圖和題材方面分類可分五大類。即:和璽類、旋子類、吉祥草類、蘇式類和海墁類。
和璽彩畫:和璽彩畫是清代最高級的彩畫。從設色及工藝來看,和璽彩畫是一種比較簡單的彩畫,大部分采用瀝粉貼金的方法制作。它包括龍和璽、鳳和璽、龍鳳和璽、龍鳳枋心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龍草和璽五種繪法,其中龍和璽是和璽類的第一等。如紫禁城中的主要宮殿,京城皇家廟、壇等,均繪以和璽彩畫。龍和璽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頭、盒子及平板枋、墊板、柱頭等構件全部繪龍紋。
鳳和璽梁枋大木中的枋心、找頭、盒子及平板枋、墊板、柱頭等構件全部繪鳳紋。
龍鳳和璽是以龍紋、鳳紋相匹配組合的一種和璽,龍鳳枋心西番蓮靈芝找頭和璽。梁枋心和盒子繪以龍紋、鳳紋,找頭內分別繪以西番蓮紋和靈芝紋。
北京天壇·梁枋施龍鳳和璽彩畫
龍草和璽是梁枋大木的枋心、找頭、盒子及平板枋、墊板等構件采用龍紋與吉樣草紋互換排列的方式組合的一種和璽。
旋子彩畫:旋子彩畫俗稱學子、蜈蚣圈,等級僅次于和璽彩畫,其最大的特點是在藻頭內使用了帶卷渦紋的花瓣,即所謂旋子。旋子彩畫最早出現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進一步程式化,是明清時期漢族建筑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彩畫類型。旋子彩畫是以其圖案紋樣多用旋花而名之。明代官式彩畫多以旋子彩畫為主,其圖案日趨完美、成熟。
旋子彩畫按其使用金量的多少而大致分為八種:渾金旋子彩畫、金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煙琢墨石碾玉旋子彩畫、金線大點金彩畫、墨線大點金彩畫、小點金旋子彩畫、雅五墨旋子彩畫、雄黃玉旋子彩畫。
旋子的花瓣是由一些圓形相切的線條構成的有規則的幾何圖案,中間的花芯叫做旋眼,整個旋子就像圍繞花芯開放的花瓣,簡潔而富于韻味。
旋子彩繪是用或圓潤飽滿、或流暢柔韌的各色線條旋轉盤結而成,帶給我們的卻是滿眼的瑰麗奇巧,眩目迷幻。旋子彩繪比和璽、蘇式彩繪的形成時間都早,是中國建筑裝飾史上使用時間最長,使用范圍最廣的彩繪種類。
蘇式彩畫:明清時期,蘇州擅長建筑彩畫的藝人很多,形成了獨具風格的蘇式彩畫。蘇式彩畫的內容有鳥獸、蟲魚、花果、山水、博古及人物故事、綾錦圖案等,構圖靈活,色彩柔和,畫面生動,有秀麗雅致、自由活潑的風格,猶如一方方絢麗典雅的錦袱包在梁枋上,故有“包袱錦”之稱。
蘇式彩畫等級低于前兩種。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蘇式彩畫,便是從江南的包袱彩畫演變而來的。
明朝永樂年間營修北京宮殿的時候,征用了江南的工匠,蘇式彩畫因此傳入北方。后來有所演變,蘇式彩畫的圖案、布局、題材以及設色均已與原江南彩畫有所不同,尤其是乾隆朝,形成了色彩艷麗、裝飾華貴的風格,因此被稱為“官式蘇畫”。
蘇式彩畫源于江南蘇杭地區民間傳統作法,故名,俗稱“蘇州片”。一般用于園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臺、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門的額枋上。蘇式彩畫起先僅流行于江南一帶,清乾隆年間傳入北京,此后北方園林宅第也多愛用之,頤和園長廊彩畫即是,頤和園的長廊,曲折多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極其富麗堂皇。
蘇式彩畫底色多采用土朱(鐵紅)、香色、土黃色或白色為基調,色調偏暖,畫法靈活生動,題材廣泛。明代江南絲綢織錦業發達,蘇畫多取材于各式錦紋。清代,官修工程中的蘇式彩畫內容日漸豐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無所不有,甚至西洋樓閣也雜出其間,其中以北京頤和園長廊的蘇式彩畫最具代表性。
按照清朝的規定,民居建筑、寺院、貴族府第等建筑的裝飾彩畫,均不能按宮廷建筑的樣式來進行,于是就有了民間做法。其繪制者多為民間工匠,題材的選擇較為自由,但無不表達著喜慶吉祥之意,建筑裝飾由此寄托著人們的祈求與愿望。如云南建水縣民居的彩畫富于地方特色,不按官式做法,而由當地匠師自由繪畫。又如云南昆明西山的華亭禪寺建筑上的彩畫,是由當地工匠繪制,其主要色彩有紅、白、藍、綠、黃等,既注重了色彩的對比,也注重了相同色調色彩的穿插使用。雖然依然保留著枋心、藻頭、箍頭三部分,但是里面彩繪的內容卻是具有佛教意義的飛天、蓮花紋樣等,很是符合其神韻。從這個方面來說,民間美術也滋養了建筑裝飾彩畫。
漢紋錦彩畫:清代彩畫中的一個特殊種類,漢紋綿彩繪產生于明末清初,主要流傳山西的晉中、太原一帶。漢紋錦彩繪的出現與晉商有關:相傳明末清初時晉中一富商大起宅院,他要求匠師在描繪彩畫時必須畫出一個人們從來沒有見過的圖樣。匠師們絞盡腦汁設計出種種圖案他均不滿意,后來有位老匠師在漢瓦當圖案中得到啟發,終于繪制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圖案。由于圖案脫胎于漢代花紋,人們就稱它為“漢紋錦”。漢紋錦彩畫主要表現形式有大金青彩畫、二金青彩畫、小金青彩畫、五彩漢紋錦彩畫、山西蘇畫和刷綠起金彩畫等六種形式。
大金青彩畫:在金青彩畫等級中地位最高,它的截頭圖案紋樣和空子內的山水人物花鳥、及椽頭柱口等部位,都是用紙筋泥堆塑起來的,行話叫“堆金”做法,多見的形式有堆金人物、堆金山水等。這種做法是清代山西晉中一帶匠師特有的工藝,考察現今存留的清代建筑,除山西以外的其它地方尚未見到,可算是我國古代建筑彩畫中的一朵奇葩。
二金青彩畫:在金青彩畫等級中位居第二,比之于大青金彩畫,它減少了高難耗工的堆金工藝,只限于常規的立粉貼金作法。在清代中國建筑彩畫中,無論是皇家、官式或民居彩畫,立粉貼金作法都普遍被采用。其中的等級是以工藝的繁簡、貼金量多少來區別界定。二金青彩畫中的空子一般是在窩金底上繪制三蘭三綠人物、山水、花鳥、博古等。三蘭三綠畫法僅限于山西境內,其高超的工藝裝飾手法堪稱古代彩畫工藝的又一絕活。
小金青彩畫:在金青彩畫的工藝難度低于二金青,表現在版面上比二金青少了許多立粉貼金工藝。但工藝等級的降低并不等于制作水平也降低,比之于大金青、二金青彩畫,小金青雖沒有金碧輝煌之氣,卻憑添了許多儒雅淡逸。
五彩漢紋錦彩畫:金青漢紋錦彩畫的用金量大,用色以青綠為主,幾乎不用紅紫等色(有時小金青局布用一點)。而五彩漢紋錦彩畫用金量大幅度減少,除青綠主色之外,還采用紅、黃、紫等顏色。比之于金青漢紋錦彩畫,五彩漢紋錦彩畫又顯得華麗活潑了許多。又分上、中、下五彩,五彩與金青彩畫的區別主要在于用金與用色上。
山西蘇畫:與正統的蘇式彩畫有很大的區別。相傳正宗的蘇式彩畫是從蘇州傳到北京的,而蘇州彩畫卻并非北京正宗蘇式彩畫的形式。同樣,山西蘇式彩畫也是被地方化了的蘇式彩畫。
刷綠起金彩畫:在清代山西晉中的民居內大量存在(見下圖),是一種廣泛用于普通民居內的簡易彩畫形式。刷綠起金彩畫等級雖低形式卻別具特色,從最簡單的挽頭子拉線起源,最終發展演變成一種獨立的彩畫類別。
山西芮城永樂宮三清殿斗拱、梁栿、藻井彩畫
肆、結語古老的梁架,玉白的石壇,赤紅的門窗,和金黃的琉璃瓦,都是中國建筑有著獨特的美學標志,我國的建筑彩畫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更加趨向多元化和個性化,它從不同方面向人們展示并強化了建筑藝術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物裝修與裝飾的今天,通過了解建筑裝飾彩畫的發展歷程,有利于借鑒我國傳統的建筑色彩的營造藝術,繼承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