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國寺,原名建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自由路西段 ,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紀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賜名大相國寺。北宋時期,相國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擴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國佛教活動中心。后因戰亂水患而損毀。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F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跡。1992年8月恢復佛事活動,復建鐘、鼓樓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嚴謹,巍峨壯觀,2002年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大相國寺為中國傳統的軸稱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由南至北沿軸線分布,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藏經閣和大雄寶殿均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層層斗拱相迭,覆蓋著黃綠琉璃瓦。殿與月臺周圍有白石欄桿相圍。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聳起,四周游廊附圍,頂蓋琉璃瓦件,翼角皆懸持鈴鐸。殿內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觀世音巨像,高約七米,全身貼金,相傳為一整株銀杏樹雕成,異常精美。鐘樓內存清朝高約四米的巨鐘一口,重萬余斤,有“相國霜鐘”之稱,為開封八景之一。
主要景點
山門:大相國寺的山門,原為清乾隆年所修建,開封解放時,毀于炮火,解放后,政府修建一磚制牌樓做山門?,F今殿式山門,為今方丈心廣大和尚發心修建,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
鐘鼓兩樓:大相國寺的鐘鼓兩樓為1992年重新修建。鐘樓中懸掛的銅鐘乃是清乾隆年間的遺物,重達五噸,高2.23米,口徑1.81米,上鑄“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輝 ”十六字銘。鐘聲響亮優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擊,聲音清越,響徹全城,素有 “相國霜鐘”的美譽,是為汴京八景之一。
天王殿:大相國寺天王殿,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門楣殿額也為趙樸初居士所題。
大雄寶殿:天王殿之后,重檐歇山的雄偉建筑,乃大相國寺的主殿大雄寶殿,該殿為清代順治年修建,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其氣勢恢宏,堪為古建筑中的瑰寶,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圍及月臺俱白石欄桿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獅子,刻工精巧,形態各異。這大雄寶殿的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世佛,均舉高一丈三尺。東西兩壁臺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羅漢。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于《華嚴經》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形象地表現出南海觀音普渡眾生的場面。
八角琉璃殿: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叫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該殿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
羅漢殿中心聳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的無名藝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杰作。像高3米多,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間俗稱 “千眼千手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藏經樓: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層建筑是“藏經樓”,藏經樓顧名思義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大相國寺藏經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680余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米,高20余米。藏經樓明間檐下懸掛篆書匾額,白底黑字,筆力遒勁,相傳為清代書法大家孫星衍遺墨。
大師堂:藏經樓西側是大師堂,即空海大師紀念堂?,F堂前立有空海大師銅像落成紀念碑,及一對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內供奉有空海大師銅像及大師生平事跡圖片展覽。大師銅像高2.5米,重3000余斤,為日本友人贈送。
大相國寺為中國傳統的軸稱布局,主要建筑有大門、天王殿、大雄殿、八角琉璃殿、藏經樓等,由南至北沿軸線分布,大殿兩旁東西閣樓和廡廊相對而立。藏經閣和大雄寶殿均為清朝建筑,形式上重檐歇山,層層斗拱相迭,覆蓋著黃綠琉璃瓦。殿與月臺周圍有白石欄桿相圍。八角琉璃殿于中央高高聳起,四周游廊附圍,頂蓋琉璃瓦件,翼角皆懸持鈴鐸。殿內置木雕密宗四面千手干眼觀世音巨像,高約七米,全身貼金,相傳為一整株銀杏樹雕成,異常精美。鐘樓內存清朝高約四米的巨鐘一口,重萬余斤,有“相國霜鐘”之稱,為開封八景之一。
主要景點
山門:大相國寺的山門,原為清乾隆年所修建,開封解放時,毀于炮火,解放后,政府修建一磚制牌樓做山門?,F今殿式山門,為今方丈心廣大和尚發心修建,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題。
鐘鼓兩樓:大相國寺的鐘鼓兩樓為1992年重新修建。鐘樓中懸掛的銅鐘乃是清乾隆年間的遺物,重達五噸,高2.23米,口徑1.81米,上鑄“法輪常轉,皇圖永固,帝道暇昌,佛日增輝 ”十六字銘。鐘聲響亮優美,尤其是秋冬霜天叩擊,聲音清越,響徹全城,素有 “相國霜鐘”的美譽,是為汴京八景之一。
天王殿:大相國寺天王殿,為清代乾隆年間所修,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綠琉璃瓦頂,門楣殿額也為趙樸初居士所題。
大雄寶殿:天王殿之后,重檐歇山的雄偉建筑,乃大相國寺的主殿大雄寶殿,該殿為清代順治年修建,面闊7間,進深5間,高約為13米,其氣勢恢宏,堪為古建筑中的瑰寶,被譽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圍及月臺俱白石欄桿的望柱上,鏤刻有58個獅子,刻工精巧,形態各異。這大雄寶殿的殿內,供奉有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世佛,均舉高一丈三尺。東西兩壁臺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羅漢。三世佛背后是大型雕塑海島觀音,取材于《華嚴經》善財童子53參的故事,形象地表現出南海觀音普渡眾生的場面。
八角琉璃殿:中軸線上的第三個佛殿叫羅漢殿,八角造型,俗稱“八角琉璃殿”,其造型獨特,在中國佛教寺院中可謂獨一無二。該殿為清乾隆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組成。
羅漢殿中心聳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像。這尊像系一株完整的銀杏樹雕刻而成,是乾隆年間一名民間的無名藝人用了58年心血完成的藝術杰作。像高3米多,重約2000公斤,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狀小手三至四層,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計一千零四十八只眼,民間俗稱 “千眼千手佛”,為觀音菩薩三十二變相之一。此造像不僅材料珍貴,雕工更是精巧,可謂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國寺鎮寺之寶。
藏經樓:最后一座高大的二層建筑是“藏經樓”,藏經樓顧名思義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經典的地方。大相國寺藏經樓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占地面積680余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5米,高20余米。藏經樓明間檐下懸掛篆書匾額,白底黑字,筆力遒勁,相傳為清代書法大家孫星衍遺墨。
大師堂:藏經樓西側是大師堂,即空海大師紀念堂?,F堂前立有空海大師銅像落成紀念碑,及一對罕有的石雕六牙像。堂內供奉有空海大師銅像及大師生平事跡圖片展覽。大師銅像高2.5米,重3000余斤,為日本友人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