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塔建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鄢陵縣志》記載:“興國寺在馬欄鎮,明洪武中僧圓廣重建,清康熙初邑人劉光明等募塑佛像,御史梁熙作碑記。
興國寺塔位于河南省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興國寺”西南側,以寺而故名,(原寺已不復存,現群眾集資新寺重建)。此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塔為磚結構。六角九層樓閣式建筑。塔高27米,塔身下周長20米,往上層層縮小,塔基高1米,以塔身向外伸1米(現經加固后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外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原有木梯可以旋登。塔身外部結構嚴謹,筆直崇秀,為典型的北宋建筑。
結構
興國寺塔為磚結構建筑。九層六角樓閣式建筑。塔身高27米,塔身底周長20米,往上逐層縮小,塔基高1米,塔身向外伸1米(現加固后為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向外延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有木梯可以旋登。一層塔身南、北面有半圓形拱券門。一層南門內筑有塔心室,北門筑有臺階。
景觀
興國寺塔,塔檐上有綬花,這是隋塔所沒有的,這種裝飾在本省也不多見,是研究宋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物證,體現著當時文化的繁榮與進步。塔貌雖較隋塔瘦削,但它筆直崇秀,蒼勁凝重,是一副傲骨凌風的形象,內涵非常豐富。宋代歷朝的儉樸生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情操,在建筑上也自然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
興國寺塔位于河南省鄢陵縣城南5公里馬欄鎮“興國寺”西南側,以寺而故名,(原寺已不復存,現群眾集資新寺重建)。此塔建于北宋太平興國年間,塔為磚結構。六角九層樓閣式建筑。塔高27米,塔身下周長20米,往上層層縮小,塔基高1米,以塔身向外伸1米(現經加固后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外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原有木梯可以旋登。塔身外部結構嚴謹,筆直崇秀,為典型的北宋建筑。
結構
興國寺塔為磚結構建筑。九層六角樓閣式建筑。塔身高27米,塔身底周長20米,往上逐層縮小,塔基高1米,塔身向外伸1米(現加固后為3米),每層裝飾斗拱、椽檐、綬花,塔檐向外延伸為1米,有塔門1個,佛室1個,門龕6個,鐵質塔剎。塔內中空,有木梯可以旋登。一層塔身南、北面有半圓形拱券門。一層南門內筑有塔心室,北門筑有臺階。
景觀
興國寺塔,塔檐上有綬花,這是隋塔所沒有的,這種裝飾在本省也不多見,是研究宋代建筑藝術的重要物證,體現著當時文化的繁榮與進步。塔貌雖較隋塔瘦削,但它筆直崇秀,蒼勁凝重,是一副傲骨凌風的形象,內涵非常豐富。宋代歷朝的儉樸生活,“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情操,在建筑上也自然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