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講求詩禮傳家,無論哪個朝代,都把讀書看作一等一的大事,在千百年的歷史流轉中,承載著文明和思想。
“書院”之名早出現于唐朝,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由此決定了書院具有雙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間性。
唐朝后期,私人書院的功能開始發生轉變,逐漸從個人的書堂演變為師徒講學的場所。宋朝社會較為安定,但北宋并未大規模發展教育事業,而是單方面發展科舉制度,擴大科舉的錄取名額。
這導致了官學沒有得到復興,士人的求學積性更高,如此推動了私學的繁榮,于是書院發展到了繁榮階段。
在北宋中期,開始重視教育,大規模興辦官學,對書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書院衰落了。不過書院的繁榮去世沒有中斷,還新建的許多書院。
北宋時期的書院有九江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洛陽嵩陽書院、衡陽石鼓書院、南京茅山書院等。
南宋,國子監、太學、州縣的學校都陸續恢復建立。但官學的教育水平難以提升,很多投入書院門下。
理學發展成熟,出現了許多學派,各大學派紛紛在書院進行講學,大大提高了書院的學術水平,也提高了書院對學子的吸引力。
宋朝書院不僅數量龐大,名聲顯赫,而且還形成比較成熟的規章制度。如在管理上,設置了山長、洞主、院長、堂長等職,負責書院管理和教學工作。
書院的教學理念也已經形成,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頒布了《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了書院的宗旨,影響深遠。
另外,書院開始被納入了官學的體系,設置了“學田”用來作為書院的經費,許多書院就成為了官方控制的教育機構。各個書院所講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經典,這也就是書院官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元朝,忽必烈等對書院采取了保護政策,使得書院繼續保持繁榮的局面。根據統計,元朝的書院有408所,其中新建的有134所,其中代表為太書院。
在對書院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加強了書院的控制,主要表現為:官方任命書院的主要職位,學生的來源以及去向,納入了科舉體系,加大對“學田”的授予,加強了書院對官方的依賴性。
明朝前期的130年間,書院教育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屢興文字獄,還規定“科舉必由學?!?,如此文人想進入仕途就必須通過官學。
明朝統治者不重視、不提倡、不鼓勵書院教育,如白鹿洞書院在元末毀于戰火,一直到1438年才重建,荒廢了87年。書院的學術水平已經大大下降了
明朝后期,書院教育又復興了起來,書院繁榮的時代是嘉靖時期和萬歷時期,明朝后期的湛若水、王陽明等學者大力倡導、興辦書院。
但明朝的書院并未真正得到健康的發展,命運十分曲折。在明朝后期,出現了四次禁毀書院,明朝加強思想控制,民間的思想也被束縛得越嚴格。
清朝書院的發展曲折,初期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并未穩定,因此對私學的控制十分嚴格,嚴格創建書院。當然,白鹿洞、鵝湖、白鷺洲、石鼓等的書院得到恢復的允許。
康熙年間到雍正初年(1662—1722年),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固。為了籠絡漢族文人,清朝在文化上采取了懷柔措施,鼓勵書院的修復和興辦。到了晚清之后,受到新式學堂的沖擊,傳統的書院終于走向了沒落。
書院是中國古代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具有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獨立、言論自由。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這和現代大學追求的精神是相當一致的。
“書院”之名早出現于唐朝,由書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演變而來,由此決定了書院具有雙重性,即官方性和民間性。
唐朝后期,私人書院的功能開始發生轉變,逐漸從個人的書堂演變為師徒講學的場所。宋朝社會較為安定,但北宋并未大規模發展教育事業,而是單方面發展科舉制度,擴大科舉的錄取名額。
這導致了官學沒有得到復興,士人的求學積性更高,如此推動了私學的繁榮,于是書院發展到了繁榮階段。
在北宋中期,開始重視教育,大規模興辦官學,對書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一些書院衰落了。不過書院的繁榮去世沒有中斷,還新建的許多書院。
北宋時期的書院有九江白鹿洞書院、長沙岳麓書院、商丘應天府書院、洛陽嵩陽書院、衡陽石鼓書院、南京茅山書院等。
南宋,國子監、太學、州縣的學校都陸續恢復建立。但官學的教育水平難以提升,很多投入書院門下。
理學發展成熟,出現了許多學派,各大學派紛紛在書院進行講學,大大提高了書院的學術水平,也提高了書院對學子的吸引力。
宋朝書院不僅數量龐大,名聲顯赫,而且還形成比較成熟的規章制度。如在管理上,設置了山長、洞主、院長、堂長等職,負責書院管理和教學工作。
書院的教學理念也已經形成,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頒布了《白鹿洞書院揭示》,成為了書院的宗旨,影響深遠。
另外,書院開始被納入了官學的體系,設置了“學田”用來作為書院的經費,許多書院就成為了官方控制的教育機構。各個書院所講的內容基本都是儒家的經典,這也就是書院官學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元朝,忽必烈等對書院采取了保護政策,使得書院繼續保持繁榮的局面。根據統計,元朝的書院有408所,其中新建的有134所,其中代表為太書院。
在對書院進行保護的同時,也加強了書院的控制,主要表現為:官方任命書院的主要職位,學生的來源以及去向,納入了科舉體系,加大對“學田”的授予,加強了書院對官方的依賴性。
明朝前期的130年間,書院教育出現了衰落的現象,屢興文字獄,還規定“科舉必由學?!?,如此文人想進入仕途就必須通過官學。
明朝統治者不重視、不提倡、不鼓勵書院教育,如白鹿洞書院在元末毀于戰火,一直到1438年才重建,荒廢了87年。書院的學術水平已經大大下降了
明朝后期,書院教育又復興了起來,書院繁榮的時代是嘉靖時期和萬歷時期,明朝后期的湛若水、王陽明等學者大力倡導、興辦書院。
但明朝的書院并未真正得到健康的發展,命運十分曲折。在明朝后期,出現了四次禁毀書院,明朝加強思想控制,民間的思想也被束縛得越嚴格。
清朝書院的發展曲折,初期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并未穩定,因此對私學的控制十分嚴格,嚴格創建書院。當然,白鹿洞、鵝湖、白鷺洲、石鼓等的書院得到恢復的允許。
康熙年間到雍正初年(1662—1722年),清朝的統治已經穩固。為了籠絡漢族文人,清朝在文化上采取了懷柔措施,鼓勵書院的修復和興辦。到了晚清之后,受到新式學堂的沖擊,傳統的書院終于走向了沒落。
書院是中國古代集教育、學術、藏書為一體的文化教育機構,具有強的社會開放性和包容性,學術獨立、言論自由。從這點來說無疑是具有包容性和自由性,這和現代大學追求的精神是相當一致的。